您当前所在位置:陕西成考网 > 模拟试题 > 公共课 >

2021年陕西成考专升本《马原》简答题练习(一)

时间:2020-12-29 14:41 来源:陕西成考网 点击: 206

1.试述人民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作用原理及其意义。

(1)人民群众含义。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人。人民群众在量上是绝大多数人,在质上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2)群众观点。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对群众负责,一切向群众虚心学习。群众观点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群众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上来,坚持下去。”关系: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基础和依据。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运用和体现。地位: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也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

(4)人民群众作用: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意义:

1)“三个代表”中最后一个:代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利益是我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党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3)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最终共同富裕。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

2.试述客观规律性和意识能动性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含义:

A: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特征有: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强制性和普遍性。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规律,也不能创造规律,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B: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性质、能力和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对立情形,即先进的意识有促进作用,落后的意识有阻碍作用。

(2)关系:

A:区别,规律性是性的,起决定性作用,而能动性是第二性的,起反作用。

B:联系,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利用规律又以发挥意识能动性为条件。

(3)意义

A.将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

B.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应用和体现。思想路线的表述和核心,实事求是。

C.深化“三大规律”的认识。

D.“三个解放”: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本本主义)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要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3.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含义。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要素、生产方式三大要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存在的状况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B.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C.社会存在的阶级性,也决定了社会意识的阶级性。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同步性。社会意识既有超前性,又有滞后性。

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具有相互作用。

E.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这是相对独立性最集中的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集中体现在:反作用性)

(4)意义:

A.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两个文明”的关系。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而精神文明则规定了物质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支持。

B.三个代表中二个代表: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C.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两大方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D.党风建设:党的作风是指党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的总称。

E.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4.试述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当代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

(1)含义: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空气、阳光、水分、土壤、石油、煤炭、天然气、森林、树木、动物、矿物等。结构层次: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2)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①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与地理环境的优劣成正比。

②地理环境制约一个生产部门的分布,如平原适合于发展农业,沿江、沿湖、沿海地区适合于发展水产业。

③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经济发展的特点。

④地理环境还制约着一个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⑤地理环境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还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如影响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影响革命战争的发展等,制约社会的发展。

(3)意义:

①加强环境保护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我们要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所有建设项目都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强草原建设,加快防沙治沙、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应该把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③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5.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1)含义。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类事物具有共同属性。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事物及其侧面各有其特点。

(2)关系

1)区别:普遍性是无条件的,是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关系问题。

2)联系:个性包含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

3)转化: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实践意义。

这一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这一原理的运用和体现。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也具有中国特色。

6.试述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及其实践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含义:生产力:指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体现。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经济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

(2)关系:

A:区别a)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自然属性,而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社会属性。b)生产力是内容,是活跃的多变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形式,比较稳定保守。

B:联系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静态上看,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动态上看,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性。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A:这对矛盾运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

B:这对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的发展过程,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C:这对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联系实际:

A: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

B:三个代表中的个代表,三个有利于中的个有利于;

C: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任务(一个中心)。

7.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含义:内因是内部矛盾,变化的根据,是原因;外因是外部矛盾,变化的条件,是第二原因。

(2)关系:区别: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外因起加速和延缓作用。联系:任何事物存在和发展同时包含了内因和外因。转化: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意义: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的方针。

8.试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及其意义。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之一,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2)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唯物史观主张,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真正动力)人民群众;唯物史观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3)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①在内容上,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②在对象上,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从而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不再将哲学视为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③在社会作用上,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公然申明自己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一改以往哲学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的状况,强调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9.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量变是事物的不显著的渐进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质变也是飞跃。

(2)关系:

1)区别:量变不显著,质变显著;量变渐进,质变突进;量变在度的范围内进行,质变超越了度的范围和界线。(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准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越了度的范围和界线)

2)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份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3)意义: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首先重视量变,注重量的积累,其次要抓住时机促使质变,同时要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对实践的意义:“三步走”,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步骤分三步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对广东的要求);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10.试述辩证的否定观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2)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3)意义。辩证的否定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外部否定、否定一切、肯定一切)。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待外国文化要坚持洋为中用,以我为主。对外开放,争取外缓。

陕西成考网声明:
(一)由于每年自学考试政策都会有所调整和变化,本网站仅提供考试信息供大家参考,具体敬请请以教育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体,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