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陕西成考网 > 模拟试题 > 公共课 >

2021年陕西成考专升本《马原》简答题练习(二)

时间:2020-12-29 14:42 来源:陕西成考网 点击: 206

11.试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2)作用

A.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源泉,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新课题,积累新经验,提供新工具,提高认识能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A.有利于确立实践的目标。

B.有利于选择实践的手段和方法。

C.有利于评价实践的结果。

(4)意义:

1)这一理论要求我们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因此,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补充、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

2)要深化“三大规律”的认识。

A: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B: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C:深化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3)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

12.试述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

(1)含义: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存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内容

1)生产劳动是人类诞生和社会形成的基础。

2)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前提。

3)生产方式也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

4)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5)生产方式是社会形态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3)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

13.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含义:矛盾有两种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渗透、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对立、排斥、否定等情形。

(2)关系:

1)区别: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是的。

2)联系: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3)两者相结合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3)意义: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稳定(同一性)和改革(斗争性)发展关系。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4.简述革命和改革的关系。

(1)区别: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改革是社会体制的变革,是社会形态的部分质变。革命是自下而上进行,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目的是巩固发展社会制度。革命往往采取暴力形式,改革一般采取非暴力形式。

(2)联系:两者都是为了解放发展生产力,都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手段。

(3)意义:我国目前的改革实质上也是一场革命,但是改革并不是过去的暴力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发展。因此,不能用革命方式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含义: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2)特点:感性认识——具体性、直接性、形象性。理性认识——抽象性、间接性、概括性

3)形式: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4)地位: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阶段。感觉不仅是人类认识的起点,也是感性认识的起点。

5)关系:两者在含义、形式、特点、地位都是相区别的;两者互相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一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一点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两者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包含了感性认识。

6)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反对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实践中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16.简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1)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对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某对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

(2)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主次、有重点的,两点论中包含着重点论;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为前提的,是以两点论为基础的,重点论中也包含着两点论。

(3)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如果只强调重点,不顾及两点,重点也就不成其为重点。这种“重点论”就变成了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如果只强调两点,不去把握重点,甚至否认重点,就会把各种矛盾及矛盾双方平均看待。这种“两点论”就变成了形而上学的“均衡论”。“一点论”和“均衡论”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4)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上述原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7.科技是生产力原理及其意义。

1)含义:科学——关于知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的精神探索活动,也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技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技能、技巧、方式、方法、工艺流程、操作规范以及机器、仪器、设备等工具体系。

2)关系:

异——A、科学是潜在、间接的生产力,而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B、科学是一种观念形态,技术是一种实际操作和应用。

C、科学发现,技术发明。

同——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运用,两者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3)作用:

A、科技不是独立的生产力要素,而是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中发挥作用(渗透性作用);

B、生产力三要素提高都依赖于科技;

C、当代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有利于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D、当代世界经济的增长发展,主要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发展。

4)意义: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科技是生产力”和“人才资源是资源”的观点,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因为教育是科技的基础,而科技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以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大批人才,不断开发科学技术,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

18.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及其意义。

(1)基本含义: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形态从低级到、从简单到复杂的合乎规律的发展。基本标志:社会文明。社会文明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人的文明。内在根据: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的最重要的、根本的标准:生产力的发展。

A.生产力标准是客观的标准。它的客观性是指每一社会的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即每一代人总是面临上一代人所遗留下来的生产力。人们尽管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对生产力各要素加以改变,但却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

B.生产力标准是科学的标准。因为生产力由物质要素构成,其发展水平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的测定。这同把某种观念或思想(如理性、正义)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

C.生产力标准是的最终的标准。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它对其他评价标准具有决定性意义,为社会其他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3)生产关系尺度。所有制是否适应促进生产力发展;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平等友好;产品分配是否公平合理;衡量社会进步的程度必须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联系起来。

(4)价值尺度:社会进步还表现在精神生活领域,即社会制度、思想文化、道德水准、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

(5)意义:这一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①社会进步是全面的、综合性的,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增加社会财富,为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把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和检验实际工作的得失、改革开放的成败、思想理论的是非的更高标准。

②坚持并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19.质、量、度原理及其意义。

(1)质——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即特定的质就是特定事物存在本身,某物的质不存在了,某物就不再存在而变为他物;属性是事物质的外部表现和表面特征。

(2)量——事物存在发展的数量规定性。量和事物不可分割。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即量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并不影响某物的存在。

(3)度——事物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度有二个临界点;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4)实践意义:实践中要对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实践中要坚持适度原则。

20.简述文化的本质、功能及其意义。(文化和文明的关系及作用。)

(1)含义: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中的形成的一切成果。

(2)划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

(3)功能:调控、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知识传承的功能;对人的教化功能。

(4)意义:先进文化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

陕西成考网声明:
(一)由于每年自学考试政策都会有所调整和变化,本网站仅提供考试信息供大家参考,具体敬请请以教育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体,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友情链接